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南州 > 福泉市民俗文化

福泉市十大民俗文化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是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布依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始于明洪武年间,在六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牙舟陶器的制作一直秉承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彰显古朴敦厚的风格特色,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2008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16年”。明初,为了进攻云南残余的元朝势力,大量屯军进住贵州,后来屯军与地人通婚,渐融入当地民族,牙舟的制陶技艺就是这个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到清末,牙舟陶器的烧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靠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川、滇、黔、湘、桂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牙舟陶器工艺精湛,至今仍旧比较完整的留存着古代的传统制陶工序……[详细]
龙水花灯
  龙水花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由老艺人石庆荣、石荣香、张海成等初建灯会;春节期间在寨子里挨家挨户地唱,所唱的内容主要有:“参神”、“开财门”、“十打”、“十送”、“十退”等。解放前,花灯会就已经有了改进,逐步发展为愿灯、台灯等18个灯序,用曲60余调;后吸收川剧和其它剧种的表演形式,由“踩地灯”发展到唱地方戏(也叫“灯夹戏”);收集移植了川剧等折子戏《五家坡》、《五台会兄》、《山伯访友》、《天仙配》等20多个剧目。……[详细]
  黄土哨阳戏为龙昌镇大水沟村民在当地关帝庙表演的戏曲,是古老傩戏的一种。黄土哨阳戏前身叫“元皇宝坛”。黄土哨阳戏演出剧目繁多,可以连续演唱一个月不重复。正规演出每年举行三次,分别为农历正月、五月、六月进行,一场戏全部演出需四天四夜。黄土哨“阳戏”属于纯民间活动。……[详细]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陆坪大桥、马场坪火石坡及福泉城郊洒金谷,都分别聚集数以万计的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各族群众,欢度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二十四’二郎歌会。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东邻凯里市和黄平县,南与麻江县接壤,西界贵定、龙里、开阳三县,北和瓮安县相连。少数民族人口约8.5万人,有汉、苗、布依、侗、彝、水等25个民族。“六月二十四’二郎歌会,实际就是民歌传统节日。二郎歌会原是祭祀灌口二郎神求雨的一种庙会活动。这种庙会活动,起源于明代,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武德将军王添祥将家祠改建为二郎庙。《平越直隶州志》记载:明天启中(公元1621至1627年)贵州水西安酋义军后感二郎神庇佑,重修了平越县城仓坡二郎庙。由此可见,福泉在明天启以前就有了二郎会的活动……[详细]
  每年的农历三月,在贵州福泉的清水江流域,苗族同胞都会在清水江两岸举行杀鱼节。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苗岭山脉,东南部为沅江水系,西北部为乌江水系。全市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大部分为汉族,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4%。南明河和发源于惠水高坡苗岭东麓的独木河在福泉市境内仙桥乡的两岔河汇合后称清水江。开展杀鱼节活动的河段是在福泉市境内清水江的棉花洞至两岔河之间,分别为棉花洞、谷汪深、大沙坝、竹林脚、沙滩、大花水六个小河村。在清水江两岸,聚居着一支独特的苗族支系,人口约4万多人,史称“西苗”,大致是在唐末宋初因战乱迁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下来。杀鱼节从何时而起,因年代之久远已无从查考。但据已传唱数百年的福泉苗族花歌《花岭记》记载:“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鸣两岔哥会娘。两岔……[详细]
  福泉阳戏,原来分布于福泉市全境,现在主要留存在东北部的龙昌镇黄土哨村、地松镇沙子坎村和城厢镇的马田村。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全市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大部为汉族,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4%。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矿产有磷、煤、铁、钾等20余种,其中磷矿最为丰富,被称为“亚洲磷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磷化工业基地。福泉市是贵州开拓较早的地区之一,春秋属且兰国,秦汉时期开始设立县治,明清时期历设卫、道、府、州。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调集大量军队南征云南,尔后又在贵州大量屯军以巩固其西南势力,由于大量屯军及眷属移居贵州,他们远离家乡,对故土、亲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于是,用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来寄托对故土亲人的相思,……[详细]

全部福泉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