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阴区

淮阴小调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阴小调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阴小调,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历史沿革与分布

淮阴小调,亦称淮阴小曲,是淮阴及周边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明代沈德符《野获编》中说小调在明宣德(1425~1435)至隆庆年间(1567-1572)流传的盛况:“自两淮以至江南一带,则不分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淮阴小调在民间流传更广,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往往通过小调表达。

基本内容与价值

淮阴小调以说唱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曲调柔婉流畅,结构简朴整齐,歌词幽默风趣,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一曲调往往根据时代不同填上不同的词,以反映各个不同时期人民的心声和社会现实。一人独唱亦可,二人对唱亦可,甚至五六个人同台合唱亦可。淮阴小调的伴奏有响板、二胡、三弦、锣鼓等。表演场地主要在庙会和集市上,以及婚丧嫁娶之时。

代表性作品如:《三十- 头》、《姐在房中吃黄连》、《十劝郎》、《大补缸》、《孟姜女》、《八段景》、《王妈说媒》、《四季游春》等。

淮阴小调的曲式结构变化多样,有短促的单句式和上下句式,有起承转合的四句式,还有三句式、五句式等,用当地方言进行表演。同时,一调多词的现象极为普遍,内容丰富,取材广阔,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产生活场景。

淮阴小调是淮阴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不能为口语替代的诗歌化的语言,是劳动人民用富有形象思维和浓重感情的歌唱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独特的手段,为丰富和发展传统音乐形式作出了积极贡献。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张邋遢借牛拉宝塔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