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阴区

老侯野鸭手工制作技艺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侯野鸭手工制作技艺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侯野鸭手工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历史渊源

宋神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侯氏先祖,老侯野鸭制作技艺的创始人——侯世诚诞生于世。侯世诚,一位醉心于美食的药铺掌柜。在行医问药的时候,当地人病急方投医,不注重日常身体保养的习惯启发了他。他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经过潜心研究,研制出秘方,并采用洪泽湖的特产——天然野味作为原料,把养生融入到日常饮食中。起初由于药效和食物的味道难以兼顾,并没有给药铺带来多大效益。但是侯世诚并没有灰心,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配方不断完善,初具雏形。作为同乡的诗词大家张耒(公元1054年~公元1114年,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尝过侯世诚秘制的野鸭之后,赋词赞曰:……石鼎煮寒蔬。……争如且,寒村厨火,汤饼一斋盂……。此后,侯氏家族一直从事此行业,中间由于战乱或有间断,但秘方一直得以保存下来,并得到不断改良。而老侯的秘制野味,广受欢迎,渐渐形成了淮阴一绝——老侯野鸭。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南巡驻留淮阴码头镇,在尝过老侯野鸭后,亲自召见侯氏第五十四代传人侯德泽。在了解到老侯秘制珍禽的养生效果后,圈定为贡品,着每年上贡。这一阶段是侯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

清末民初直至抗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因战乱频仍,使得这一养生美味辉煌不在,日渐式微。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老侯野鸭制作技艺重新发展壮大。

内容及特点

老侯野鸭以洪泽湖野鸭为主要原料,佐以八角、桂皮、肉蔻、草果、丁香等12味调料或中药材,以侯氏家传秘方,历焖、浸、晾、卤、炸等26道工序制成。其中火候的掌控、水及配料的用量、各道工序的时间,都有严格的控制。制作流程如下:

选鸭:首先选取人工养殖在50~100天左右的野鸭备用。

宰杀:宰杀时要“三管”齐断,即切断鸭子的气管、食管和血管。宰杀刀口大小要适当,以将血放干净且不造成颈部血污为宜。

浸烫:将宰杀后的鸭子放入热水烫烫,以便于脱毛。

掏膛:在脱毛后的鸭子肩胛部和- 前各开一竖口,以方便挑断“三管”和掏出内脏。

除毛:此时的除毛,是镊除剩余的细小绒毛和陷在皮肉中的毛管。

涮膛:镊后的鸭子要马上拔去鸭舌,把白条鸭反复在水中涮动灌挤,要求把腹腔内洗清爽,不能有残留物和淤血。涮膛后的鸭子要进行沥水片刻,要求沥水后的鸭子腹腔内无积水,用手拎起无滴水。

腌制:首先是用制成的盐卤腌制半个小时左右后,将盐水内加入适量花椒、八角、葱、姜,并煮沸,放凉后用来“复卤”,以防盐卤变质。一般夏天4天复卤,春秋天7天复一次卤,冬天半月复一次卤。

卤制:先由香料扎包在水中煮沸片刻后,再投入鸭子一起煮制。

油炸:将卤制后的鸭子挂糖上色,即在鸭体表皮上均匀涂抹一层上色液,上色液为糖稀和清水配制。然后放入油锅中炸制两三分钟即可出锅。老侯野鸭即制作完成。

经候氏秘方烹制而成的野鸭,形整色美,香、酥、醇、软,具有佐餐助饮,补气益体的功效。

老侯野鸭手工制作技艺融合了古今珍禽美食制作的经验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传统瓷刻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