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秸秆画形式高雅、拙美,有着深入挖掘、保护的民俗文化价值,有着增值、赠与的艺术收藏价值。
秸秆画是利用植物秸秆作画的传统民间技艺。从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秦怀王古墓发现的“麦秆画”作品判断,这一艺术形式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东辽玉米秸秆画是秸秆画传统技艺的表现形式之一,因完全依赖玉米秸秆为原材料而得名。玉米秸秆画历史年代久远、流传地区广泛,作品所需材料主要是玉米秸秆皮,通过选材、防腐、烘干等多项技术处理后粘贴于画面上,依形入画、依意组图,整个画面中既显示出玉米叶的原始、自然之美,又可显示现代、时尚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东辽玉米秸秆画的起源大致可确定在清代末期,由闯关东来此地开荒占草的河南、河北、山东先民们引入。
玉米是东辽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秸秆画创作、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资源,极大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良好传承与发展。多年来,东辽玉米秸秆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级民间艺术作品展会并获得较高评价。该项目已在文广新局和各位传承人的积极努力下,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已有部分作品进入省内外工艺品市场。东辽秸秆画形式高雅、拙美,有深入挖掘、保护的民俗文化价值,更有增值、赠与的艺术收藏价值。
2015年,被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庄有昌、康晓辉,年创收5000元左右。